阅读
阅读

《罗马人的故事》读书笔记:公元前800年

luoma

公元前800的亚平宁半岛

公元前800年,半岛上生活着3个民族:

1)北部的伊特鲁里亚人,是产业发展和商业民族,他们把城市建在小山上,城墙围绕的城堡,佛罗伦萨起源与伊特鲁里亚人。
显然他们选择了防守坚固,但阻碍发展的山陵地区。

2)南部沿海及诸岛是希腊人的殖民地。作为商业民族同时也是海洋民族,希腊人建设城市的必要条件是临海的港口。
所以他们选择便于通商,但却忽略敌人存在的沿海。

3)中间地带则是防守不充分却因此可以向外发展的罗马人。

一个城市建在何地,也许可以决定这座城市的居民的未来。

【阅读】你开玩笑的,还是真觉得自己老了?

最近在学吉他,原因和动机都极简单,听了一段和旋演奏就发自内心的喜欢。喜欢就学,还需要其他理由么?学琴过程中恶补乐理,处处醍醐灌顶的快感。买琴选购仔细琢磨琢磨,都快能徒手画个结构图出来,这些都是收获。当然更多的是交流学习,自娱自乐带来的精神收获。

现在才开始学,有什么实际用处吗? —— 没有。
同样,为什么要每天阅读大量跟自己看似无关的文章?为什么吃美食要品品怎么就酸甜苦辣的恰到好处?为什么去逛完宜家还要琢磨商场是如何设计成一条路线无死角?看完春晚除了意料内的四面骂声是不是还要品品有那些亮点和改变?

这些都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吗? 累不累啊~亲

没有,但是,我愿意相信任何丰富生命色彩的事物终将融进人的思考与认知。
—— hiheng

读到这篇文章有着强烈的共鸣感:学些有用的,是社会的要求。而上帝给我们智慧,应该更希望我们去学那些“没用的东西”。
原文作者:张佳玮

关于碎片阅读

12/04 一早起来,手机N多提醒。 原来在 @知乎 吐槽《明史》的回答被选入《 @知乎日报 》,惭愧,我觉得其他人的答案和吐槽更加精彩。

每天早晨都要陷入深度的碎片阅读时间,这是最近半年养成的习惯,这不是一个好习惯。碎片时间+碎片阅读,导致许多能够带来思考或共鸣的文章,总是一睹为快却不能进一步消化,这也不是个好习惯。一直不能找到一个满意的阅读器,固定使用,这更不是一个好习惯。(自己开发一个?)

所以,暂时在博客开一个分类“阅读乱炖”,来收藏一些文章吧。

PS: 豆瓣笔记原本是我最喜欢用的一个读书笔记应用,自从升级IOS7,各种BUG无法使用,实在遗憾。

新书到了,《在漫长的旅途中》

国庆不打算准备出门,在当当网给自己买了几本书算是度假,本担心在假期前收不到,好在快递难得及时且热情,今天拿到书心情不错。

《在漫长的旅途中》设计的简介典雅,并穿插着作者星野道夫的摄影作品,也许正是这本书的魅力,通过文字细细品味这位摄影师镜头中看到的世界。
开篇首章《第一个冬天》:

未满周岁的儿子,坐在黄叶散落的阳台上,吹拂着九月的秋风。
褐头山雀“咻~”地掠过树枝间的缝隙,北美红松鼠在云杉枝上发出警戒的叫声,每当白桦树叶被风吹的沙沙作响时,他就会往外张望。

文字间仿佛看到定格的美好画面,安静而清新。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

他们是“生命”对它自身的渴望所生的子女。

他们经你而生,却不是你所造生。

你们可以给他们你的爱,却非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住在明日之屋,甚至在你的梦中亦无法探访。

——纪伯伦

《时间简史》读书随笔

上次读《时间简史》还是上中学的时候,当时是因为对天文异常狂热的爱好,囫囵吞枣的看了一半。霍金的初衷是用普及知识的心态来讲述人类最古的,也是最年轻的科学。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对于我来说还是太抽象难以理解。原来我们的时间不是绝对的,原来宇宙是不断膨胀的,这些颠覆传统认知的理论实在让人着迷。

最近为了转移下有点疲惫的注意力,又读了读这本书,有了不同的感想,那就是霍金在书里的阐述艺术。

霍金笑谈说如果在书里放一个方程式,就会让销量减半(虽然还是放了一条最著名的方程E=mc^2 )。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他选择的描述方式很耐人寻味。

他并没有在开篇就高谈阔论的描述宇宙、时间、光速、黑洞。而是在追溯人类对宇宙认知的改变,从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讲到托勒密的宇宙模型;从哥白尼的日心说讲到伽利略的发现;从牛顿的绝对时间到爱因斯的的相对论。这简直是一篇人类对宇宙的思考的简史。

这样的描述,让我们发现,对于我们生存的星球,对于我们每天看到的日月星辰,对于维持我们生存的阳光,人类的认知是多么有限。 让读者清晰的看到,人类认知的不断改变,“真理”在探索中被颠覆,产生了新的学说,寻找新的答案。每个答案都具有进步的意义,同时也有时代的局限。

正如霍金的感慨:

“朝向终点的永恒仿佛无止境般漫长。”

hiheng
读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