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乱炖
阅读乱炖

新书到了,《在漫长的旅途中》

国庆不打算准备出门,在当当网给自己买了几本书算是度假,本担心在假期前收不到,好在快递难得及时且热情,今天拿到书心情不错。

《在漫长的旅途中》设计的简介典雅,并穿插着作者星野道夫的摄影作品,也许正是这本书的魅力,通过文字细细品味这位摄影师镜头中看到的世界。
开篇首章《第一个冬天》:

未满周岁的儿子,坐在黄叶散落的阳台上,吹拂着九月的秋风。
褐头山雀“咻~”地掠过树枝间的缝隙,北美红松鼠在云杉枝上发出警戒的叫声,每当白桦树叶被风吹的沙沙作响时,他就会往外张望。

文字间仿佛看到定格的美好画面,安静而清新。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

他们是“生命”对它自身的渴望所生的子女。

他们经你而生,却不是你所造生。

你们可以给他们你的爱,却非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住在明日之屋,甚至在你的梦中亦无法探访。

——纪伯伦

简想,俱往矣——2010中国IT领袖峰会

3年前的“2010中国IT领袖峰会”,马化腾、李彦宏、马云聊搜索,聊电子商务,聊云计算。

3年的时间里,3家公司在各自领域(搜索、即时通讯、电子商务)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别人领域所面临的问题(搜搜、有啊),与其说是“专注”不如说是“基因”。

7月聊天趣闻

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大部分事情,我们的努力程度都远远没有到拼天赋的地步。

人生,就是一场场奇妙的相遇。

你好,再见。就是我们相处两端的不变坐标。

但你若仔细端详,这坐标里的变化又会让你生出无限感慨。

感谢身边的每位朋友,朋友的意义就是时刻提醒着我不要迷失自己。

没有好不好,只有合适不合适。

就好像杨过使得一把钢板般的玄铁重剑一样专削各种不服。
段誉练成天下第一牛掰剑气使不出来也只能大喝一声英雄饶命。

—hiheng

6月聊天趣闻

王家卫式的文艺台词就是:重要事件 + 绕口令时间 + 无聊的平常事

比如这样: 发生车祸之后的三天零五小时八分钟,我又去吃了甜筒,不过这次,我没要香芋味。

大家要正确历史,不然历史就会再来一次自我介绍。

要么滚回家,要么拯救世界。

设计十诫 —— 迪特·拉姆斯

Good design is innovative.

Good design makes a product useful.

Good design is aesthetic.

Good design helps us to understand a product.

Good design is unobtrusive.

Good design is honest.

Good design is durable.

Good design is consequent to the last detail.

Good design is concerned with the environment.

Good design is as little design as possible.

《北京遇上西雅图》短评:我所说的与电影也许无关

童话般的故事情节,童话般的完美结局,对于这么一个浮躁的大时代更传递着一个童话一般的价值观,好吧,这只是一段浪漫的轻喜剧,这不科学也不现实。

但是,你期望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你试图坚持些什么还是随波逐流?

我不知道。

但至少在内心深处给自己留点净土吧。

广告是一个企业的呼吸,越是空气稀薄的时候,越是应该努力大口呼吸。这不仅有益于自己的生存,更有助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显示自己的实力。

假如项羽在鸿门宴把刘邦杀了,最后会取得胜利吗?

“假如项羽在鸿门宴把刘邦杀了,最后会取得胜利吗?”

这是知乎上的一个网友很有趣的假设问题,众所周知,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结果项羽放过了他一生最大的宿敌刘邦。但如果鸿门宴上项羽杀掉刘邦,项羽是否会避免失败?

以下是我的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项羽的失败原因,再看刘邦是否是项羽失败原因的唯一或者必要因素。我们看看他失败原因:

1、让局面失控的分封制度。
项羽灭秦后,自称“西楚霸王”,主持分封天下。这时候的局面,各地义军以及六国的复辟力量,失去了“灭秦”这个共同的目标,实际上是群雄割据的局面。而项羽的分封并没有解决诸侯间的矛盾,特别是以自己利益为核心的分封,反而激化了诸侯间的矛盾。

结果: 项羽回到彭城,第一个反他的势力并非是刘邦。而是因为项羽分封不公平而起兵的齐国田横、赵国陈馀,梁地彭越。而且此时,项羽想调动原楚军主力英布(被封为九江王)助战,英布却派遣老弱残兵应付了事,隔岸观火。更有像刘邦这样遭到打压的人,养精蓄锐准备反扑

对于项羽来说,分封不但没有完成对诸侯势力的平衡,反而让局面完全失控。作为分封的主导者,项羽更成为众矢之的

2、杀“义帝”。
这是项羽政治上最大的败笔。
项羽是打着复辟楚国的旗号,自己是楚将后人。在伐秦的路上杀掉楚军的主将宋义夺取楚军兵权,又在破秦后自封为王,尊原楚王为义帝。却又迫不及待的将义帝赶出首都彭城,并在半路劫杀。
在局势不稳,天下未定的局面,项羽做的太过急躁。 其实可以学学春秋时齐桓公的做法“尊王攘夷”,把义帝养在彭城。

结果:刘邦为义帝发丧,号召天下共同讨伐项羽,集合5路诸侯,56万联军杀向彭城。各诸侯服从项羽,只是因为灭秦时楚军势大。杀义帝让在项羽彻底成为了众矢之的,诸侯借题发挥,出师有名,刘邦不过是火上浇油。
对于项羽来说,杀掉义帝不但没有让他成为“天下共主”,反而成为了“天下公敌”。

2、草率的定都方案。
项羽在咸阳时,有人建议项羽定都“四塞之地”的关中。项羽看到咸阳宫室被自己烧成一片灰烬,决定带着抢来的财宝美女东去,定都彭城(现在的徐州)。那个提议建都关中的人也被煮了。定都彭城的理由居然仅仅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关于定都利弊,历史上讨论很多。其实没什么好争论的,彭城这个地方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仅仅用了一年的功夫,就被离它距离最远诸侯——刘邦给攻破了。

虽然在彭城之战,项羽以他天才的军事战术以3万急行军奔袭彭城,击败了56万诸侯联军,逆转了战局。但是在局势上明显已经失势。

结果:定都彭城,不但在一年的功夫被刘邦率联军击破。而且在楚汉相持阶段,因为无险可守,成为彭越的重点游击骚扰的对象,导致项羽不得不东西两线作战。韩信灭齐国后,更是在彭城北部严重的威胁着项羽的大后方。

3、以屠杀为主的军事手段,杀戮太重。
前面说了,项羽不肯定都关中。一方面是咸阳宫室已经被他烧了,另外一方面他坑杀20万秦兵,关中这地方他住的也不安心。
项羽的屠杀记录,《项羽本纪》里面充斥着“屠”、“烹”、“烧”、“阬”、“残灭”。有人说,项羽坑杀20万秦军是因为对秦人的恨。我就请问齐国的军民跟项羽有什么血海深仇,项王“所过残灭”。

结果:百姓失望。

4、战术天才,战略矮子
这句话用在项羽身上很贴切。项羽是战术天才这是毫无疑问的,巨鹿之战、彭城之战 均是以少胜多的战例,“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但仔细分析你会发现,项羽正面战场节节胜利,在局势上却陷入多线作战,疲于奔命。楚军越胜越少,汉军却越败越多。
西线正面战场被刘邦耗在荥阳、广武区域无法前进一步。
东线在梁地被彭越游记骚扰粮道,导致军队补给不足。
南方九江王英布反了,项羽不得不分10万大军,让主将项声、龙且去讨伐。
北方战场被韩信全端,更在潍水之战,杀项羽主将龙且,歼灭数万楚军精锐。

结果:项羽自持勇猛,但毫无战略眼光。楚军陷入多线作战,而楚集团又没有独当一面的将领,补给不足。最终被彻底“包了饺子”。

刘邦在正面战场虽然屡屡失败,但在广武据敖仓,背靠关中、汉中源源不断的资源。最终将项羽拖垮,击败。

从以上几点来看,刘邦不是推翻项羽的唯一一股力量,他只是众多力量中最坚持的那个。即使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对于后面的局势,只是在诸侯讨伐项羽的檄文上,多了一条罪名——杀功臣(刘邦完成了灭秦任务,是灭秦的主要功臣)。

参考资料:《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留侯世家》…


补充网友问题:

王昊尘:
关于项籍的分析很到位,不过我看不出当时除了刘邦还有哪个人有这种能力和魄力。齐,魏,赵,燕不过是土皇帝,英布,彭越,韩信打仗是不错,不过政治眼光和水平太差。刘邦那搓人里面也没有合适的继任者吧?所以如果刘邦死了,结果不好说。

hiheng(我的回答):
的确,刘邦如果被杀,汉集团的结果不好说,但明显项羽是没有统一天下基因的。在鸿门宴后,项羽分封天下,天下从统一灭秦转为诸侯割据。项羽的分封表面是天下的霸主,实际上是众矢之的,没到一年天下就乱了,都城也被攻陷了。 在军事上,项羽也没有形容的那么强势,仔细研究会发现:
1)巨鹿章邯投降项羽时,手上还有20W军队,并没有被打垮。
2)项羽伐齐国只是打垮,就没能完全剿灭,齐国势力一直都在。
3)史记中称“彭城之战”项羽把刘邦打的惨烈,实际上楚军的仅仅夺回彭城,俘虏了刘邦老家的父亲妻子,没能击杀任何诸侯,甚至连个像样的将领都没能击杀。
4)彭越在梁地打游击,项羽几次征缴,都没能歼灭。
5)更要命的是手下实在没有独当一面的军事统帅,项羽本人又不纳谏,一味的蛮干。
开个玩笑,项羽四面树敌,又是打谁谁不死。实在没有统一天下的基因。

《时间简史》读书随笔

上次读《时间简史》还是上中学的时候,当时是因为对天文异常狂热的爱好,囫囵吞枣的看了一半。霍金的初衷是用普及知识的心态来讲述人类最古的,也是最年轻的科学。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对于我来说还是太抽象难以理解。原来我们的时间不是绝对的,原来宇宙是不断膨胀的,这些颠覆传统认知的理论实在让人着迷。

最近为了转移下有点疲惫的注意力,又读了读这本书,有了不同的感想,那就是霍金在书里的阐述艺术。

霍金笑谈说如果在书里放一个方程式,就会让销量减半(虽然还是放了一条最著名的方程E=mc^2 )。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他选择的描述方式很耐人寻味。

他并没有在开篇就高谈阔论的描述宇宙、时间、光速、黑洞。而是在追溯人类对宇宙认知的改变,从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讲到托勒密的宇宙模型;从哥白尼的日心说讲到伽利略的发现;从牛顿的绝对时间到爱因斯的的相对论。这简直是一篇人类对宇宙的思考的简史。

这样的描述,让我们发现,对于我们生存的星球,对于我们每天看到的日月星辰,对于维持我们生存的阳光,人类的认知是多么有限。 让读者清晰的看到,人类认知的不断改变,“真理”在探索中被颠覆,产生了新的学说,寻找新的答案。每个答案都具有进步的意义,同时也有时代的局限。

正如霍金的感慨:

“朝向终点的永恒仿佛无止境般漫长。”

hiheng
读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