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乱炖
阅读乱炖

[阅读]请杜绝使用简谱

原文作者:KLEXRAX

482dc88be19db8401c4425da3aa2da88_b

简谱诞生于18世纪的欧洲,它的发明者之一就是我们题图中的梅西……额不对,卢梭。卢梭作为启蒙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的许多观念影响至今;但是和他的那些伟大的思想与著作相比,以他为代表发明的简谱到了却是早应当淘汰的产物。

“梅西…”作者淘气了,不过仔细看图真的很像。(hiheng)

简谱之所以为简谱,首先突出的是“简”字。也就是说,它上手快,且记载方便,这是我们常说的简谱的优势。

但是!

这个优势只存在于单声部音乐中,对于多声部音乐,这一大类应用范围更广的音乐来说,简谱的优势反而是弄巧成拙了。

也就是说,简谱和五线谱就像蜡烛和电灯。没错,点根蜡烛照个明多简单,买来火柴一划就搞定。而用电灯多麻烦,你还得装修房子的时候就安排好电路,装好之后自己还得爬个梯子装电灯泡。可是当灯光的用途变多之后,电灯能用来照亮夜间的街道马路,可以用在舞台上,可以用在很多地方。而蜡烛显然功能就没有那么强大了,难道你会在舞台厅里冲着负责灯光的人大喊:“卧槽你们这样太麻烦了,搬个控制台过来,几个灯光师跑台子上装灯泡装半天,还要把架子升上去,还要提前彩排很多遍,太麻烦了太麻烦了,今晚我们就点几个蜡烛了事儿吧!”

更要命的是,简谱和五线谱相当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也就是说假如你在初期为了省事儿学习了简谱,一旦到后面不得不转换成五线谱,那么还不如一开始就学五线谱呢!

好,也许这时候有的朋友不服气。你凭什么说五线谱在多声部音乐中记谱比单声部简单?一般这种情况呢,我都会讲,哎呀,你去学一下怎么使用五线谱不就知道啦。今儿为了更加方便地点草你们,我还是来举一下例子吧。

其实你想啊,五线谱沿用至今那么多年,没被淘汰肯定有它的理由对不对?

乐谱和文字与编程代码都可以看做语言,按照我们人类的阅读习惯,如果你碰到这样的排版,你一定会抓狂的。

c4945399af67906e16236d75fcf9f2b4_b

那么简谱如果运用到多声部标记中会怎么样呢?

20635be3de3752e23311addc715ebdc1_b

比如这首拉赫练习曲的开头,用简谱标记大概就是——

cf35996ad3e593fe397f0d4441abfc0f_b

也就是说,用简谱记载多声部音乐,我们没办法确定行距是多少。比如——

如果一首乐曲开头只有单音,那么可能只用写一两行数字;
但是写到后面啪啪啪左右手来俩和弦,五到十个音同时发响,那么必然要立马扩展出好几行来。
再加上时值(也是在纵向上扩展啊)和分组标记(在数字上方或者下方标记点,同样也是纵向上的有木有)以及其他各种各样标记……
可能最后记载下来你的简谱就变成一会儿姚明一会儿郭敬明一会儿黄晓明了。正如我前面那段字体大小行距不定的文字一样啊!

那么五线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它也没能完美解决,因为以钢琴88键为例,竖着放,每个键从低到高,无论如何都有那么高啊!所以它确立了五线五间这个基本框架,并且用符杠符尾表示时值,将它需要的地方移动到横向上(符尾都写在右侧,符杠都横着写),尽可能地压缩纵向上的空间。

因此,这才方便我们书写、阅读谱子,其他更多的表情术语、各种标记符号也是基于五线谱发明的,挪到简谱上会出现不少问题。

有人会说:哎哟你看画五线谱多麻烦,花那个黑色的小坨坨(符头)都要画半天,我只需要画数字就行了!

Well,dude……你不分印刷体和书写体吗?!你不知道当下还有Sibelius和Finale这样优秀的打谱软件吗?!

看看大师的手稿是不是如你所说的“画那个小坨坨吧( ื▿ ื不过好萌~)”

e5cdf0cc2fd46b2ed96863709e407814_b

在和我前面贴的印刷体的五线谱比,区别还是很大吧。

也许还有人说,我唱歌的,我拉二胡的,我都单旋律啊!

Hmm……虽然我没确认过老外就不用简谱,但是我确实没见歪果仁用过,哪怕上世纪初那些黑人们的歌谱也全都是五线谱写的。

在多声部音乐诞生的历史已经比明朝至今的年岁都大的今天,使用简谱而将自己杜绝于多声部音乐的大门之外,“过时”这个词用在你身上都太“前卫”了。

【2014.6.23更新一下】我不否认在某些情况下简谱更有利于比如一些民乐器的记谱(认为民乐器有很多演奏法及其标记),关键在于当你需要与其他乐器合奏时,用简谱是不是一种合理的方式?民乐与管弦乐、与电子音乐、民乐团各种交互的编制里,是创作者为多件乐器写作总谱,然后分谱给你民乐器的时候再为你翻译成简谱,还是你自己先学会简谱?

既然有人对我只举出钢琴谱不服气,那好我拿一个小提琴的谱子出来,看看上面是否同样有很多复杂的演奏法标记:

24 Caprices for Solo Violin, Op.1 (Paganini, Niccolò)

看了这个还不服气的,请拿出更具有说服力的例子出来。

五线谱也好简谱也好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语言,一种协议,一种标准。比如全世界的计算机为什么都用二进制?为什么我们的数字音频协议都是统一的MIDI?当我单声部的时候,我用简谱;我要合奏了,我改成五线谱……麻不麻烦?

或者像上面的小提琴一样,我简单的时候我还是五线谱吧,到后面复杂起来了我就用简谱……麻不麻烦?

我不止一次强调过,简谱没比五线谱简单到哪儿去,五线谱也没比简谱难入门到哪儿去,但是综合比较五线谱比简谱好处多太多。统一一下乐谱用法,这个理由还不够充分?

《罗马人的故事》读书笔记:公元前800年

luoma

公元前800的亚平宁半岛

公元前800年,半岛上生活着3个民族:

1)北部的伊特鲁里亚人,是产业发展和商业民族,他们把城市建在小山上,城墙围绕的城堡,佛罗伦萨起源与伊特鲁里亚人。
显然他们选择了防守坚固,但阻碍发展的山陵地区。

2)南部沿海及诸岛是希腊人的殖民地。作为商业民族同时也是海洋民族,希腊人建设城市的必要条件是临海的港口。
所以他们选择便于通商,但却忽略敌人存在的沿海。

3)中间地带则是防守不充分却因此可以向外发展的罗马人。

一个城市建在何地,也许可以决定这座城市的居民的未来。

【阅读】你开玩笑的,还是真觉得自己老了?

最近在学吉他,原因和动机都极简单,听了一段和旋演奏就发自内心的喜欢。喜欢就学,还需要其他理由么?学琴过程中恶补乐理,处处醍醐灌顶的快感。买琴选购仔细琢磨琢磨,都快能徒手画个结构图出来,这些都是收获。当然更多的是交流学习,自娱自乐带来的精神收获。

现在才开始学,有什么实际用处吗? —— 没有。
同样,为什么要每天阅读大量跟自己看似无关的文章?为什么吃美食要品品怎么就酸甜苦辣的恰到好处?为什么去逛完宜家还要琢磨商场是如何设计成一条路线无死角?看完春晚除了意料内的四面骂声是不是还要品品有那些亮点和改变?

这些都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吗? 累不累啊~亲

没有,但是,我愿意相信任何丰富生命色彩的事物终将融进人的思考与认知。
—— hiheng

读到这篇文章有着强烈的共鸣感:学些有用的,是社会的要求。而上帝给我们智慧,应该更希望我们去学那些“没用的东西”。
原文作者:张佳玮

【视频】我恨 “帕赫贝尔的卡农”!

作为史上最有名的半曲天王(为什么是半曲天王而非一曲天王,后面会解释), Pachelbel 一生致力于教会音乐的写作,J.S.巴赫的哥哥曾是他的学生。不过比较遗憾的是,他最传世的作品却是这样一首小曲,不知道 Pachelbel 地下有知的话,是否又会高兴呢?

现在网上所讲的这首「卡农」,正式的名称为 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如今大多数人听到的都是卡农的那部分,吉格的那部分现在很少有人听。所以我说 Pachelbel 算是「半曲天王」。

还有,卡农其实是曲式的名称。它是用对位法写的一种复调音乐,一个旋律在数个声部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追逐,到最后的和弦合在一起。
——luckystar

关于碎片阅读

12/04 一早起来,手机N多提醒。 原来在 @知乎 吐槽《明史》的回答被选入《 @知乎日报 》,惭愧,我觉得其他人的答案和吐槽更加精彩。

每天早晨都要陷入深度的碎片阅读时间,这是最近半年养成的习惯,这不是一个好习惯。碎片时间+碎片阅读,导致许多能够带来思考或共鸣的文章,总是一睹为快却不能进一步消化,这也不是个好习惯。一直不能找到一个满意的阅读器,固定使用,这更不是一个好习惯。(自己开发一个?)

所以,暂时在博客开一个分类“阅读乱炖”,来收藏一些文章吧。

PS: 豆瓣笔记原本是我最喜欢用的一个读书笔记应用,自从升级IOS7,各种BUG无法使用,实在遗憾。

天才漂泊在大浪浮沉之间,人们却只能记得浪潮之巅

10月初,乔布斯逝世两周年。


又完整的看了一遍《2007年iPhone发布会》,不是因为怀旧,只想“看看过去和现在,也许能悟出一些道理”。

一个人一生能参与一件革命性产品就够幸运的了,而苹果非常幸运,能够在过去的日子里向大家介绍了几个这样的产品。(1984年的Macintosh、2001年的iPod、2007年的iPhone)


原计划假期去电影院看《乔布斯》,不慎看完豆瓣的剧透后,我果断在家down了@沙师弟给的种子,看完《乔》又去看了一遍《硅谷传奇》。虽然,后者公映时(1999年)老乔的斯巅峰之作ipod、iphone还未发布,但我认为《硅谷传奇》更好的描述了这位天才,又或者在《乔》里“正义乔布斯”VS“邪恶董事会”这种戏码,真的没有“海盗乔布斯”VS“海贼比尔盖茨”更具时代意义和故事性。

我更期待这版《乔》能更多描述NEXT时代的老乔,或者2000年后的Apple,但这个版本故事的时间线跟《硅谷传奇》里基本相同,创业成功——排挤离开——苹果崩溃——救星归来。也许是因为一帆风顺的成功固然来的畅快,但我总觉得逆流而行的思考才是精华。天才漂泊在大浪浮沉之间,人们却只能记得浪潮之巅。

好吧,谁叫这位天才拥有连最好的编剧都无法写出的传奇一生。